2018/12/17

11/23(五)臺大九十創新世紀 法律學院傑出系友系列四: 司法與人民

1123日下午,本院邀請到四位司法前後任院長,分別是翁岳生前院長、賴英照前院長、賴浩敏前院長與現任許宗力院長,以及郭大維代理校長、文學院黃慕萱院長、醫學院張上淳院長、工學院陳文章院長與本院曾宛如院長,共同蒞臨台大90周年傑出系友系列最壓軸的「司法與人民」座談會。

活動首先由主持人郭代理校長致詞,郭校長表示很開心法律學院能夠舉辦這麼難得的研討會,邀請到這麼優秀的系友們回到本院分享,同時表示傑出的大學最重要的就是傑出的校友們。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為「司法改革20年」,由各個院長分別就生活經驗與職涯發展進行分享,並談談其對司法改革的看法。

最資深的翁岳生前院長首先發言。翁前院長表示我國1971年退出聯合國,政府政策改變而加速進用本土人才,其1972年被邀請至司法院擔任大法官。翁前院長本要到美國哈佛繼續深造,想再考慮進入司法院一事,但政府部門強烈邀請因此出任大法官。翁前院長因此體認到,有些東西是命運與時局的安排,個人難以完全決定。

關於司法改革,翁前院長認為其是一連串的過程,並非由某個人主導。翁前院長認為司法改革未取得重大成功的重點在於文化因素,我國社會對於法官或其他法律人似乎尚未建立足夠的認知,在文化上有更多需要繼續努力的部分。翁前院長最後表示其對台大有深厚感情,當年因政治環境言論較不自由時,是透過師長、前輩的相互扶持才能夠走過來,因此對台大一直心懷感恩,他將台大當作自己家,感到溫暖而感謝。

接著賴英照前院長從近日美國總統與最高法院院長因中美洲難民遷移議題與法官角色的認知而有所交鋒的新聞出發,並延伸至司法改革。賴前院長透過說明美國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組成的改變,以及因而產生的影響,探討堅守獨立的司法在多元價值的社會中會受到的挑戰。賴前院長更指出美國近日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最高法院的信任度也在降低,對比台灣,賴前院長認為法律人應好好思考如何取捨不同見解,如何在多元價值社會中做決定。

之後由賴浩敏前院長分享,其從台大法律系畢業之後從事律師行業40幾年,期間並曾到東京大學留學。賴前院長初中時就立志要做律師,從來沒有想到70歲開始會投入公職。賴前院長對母校台灣大學充滿懷念,相當珍惜的是以前在校門口有「時間即生命」的勉勵,還有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認為這些忠告相當受用。

賴前院長同意司法改革是「全民司法」,必須一點一滴累積,其律師生涯接觸到許多法律案件與專業人士,深覺台灣司法品質並非大家所詬病的那般糟,認為對台灣司法從業人員鼓勵要多於責備。賴前院長同時提醒,法官的特權並非當然,而是人民的託付,所以行使職權時要有良心、兢兢業業,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審判獨立。賴前院長曾勉勵同僚,說法官為疾風中的勁草,面對各方批評要忍辱負重捍衛司法獨立。另外針對司法判決脫離民眾經驗的批評,賴前院長引用相關數據,說明從民國100年至105年,有爭議性的社會矚目性案件一年平均不到12件,對比法院一年共約360萬件判決,所占比例極低。再者,賴院長也說明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人民有糾紛時願意選擇法院者仍不少,顯見司法在人民心中仍有一定作用,且105年「實際到過法院」的民眾,對法院的滿意度為六成以上,顯示實際接觸、對法院比較瞭解者,滿意度就會提高。

最後由許宗力院長分享,許院長表示其 1973年進入法律系,志願就是希望成為法官,畢業後如願考上司法官,但同時考上教育部公費留考,在翁前院長鼓勵下,決定出國留學。許院長上任後發現司法官士氣低落,工作量又巨大。而每年司法院統計處的調查顯示,10年來人民對司法公信力幾乎都在四成上下,還有低到37%,若與歐洲各國司法公信力之調查相比,此一成績係排在後段班。許院長分析數項系統性因素:第一,華人社會文化缺乏信賴司法機構之傳統,且宗教亦是其中的問題,華人宗教較多「交換」意味,進入法院也高度期望能獲得對自己有利之結果。第二:華人社會崇尚應報重刑,若有社會矚目事件發生時,輿論就容易過度沸騰。第三,台灣過去因藍綠政治對抗,碰到跟政治有關案件時,法院常會因一方不滿意而被批評為不中立。在政治激情中,司法難以發揮伸展。第四,過去威權時代司法相對不夠獨立,但20年來已經改善非常多,幾乎所有法官都遵守審判獨立。可惜人民經歷過去社會氛圍所留下的印象,讓現在的法官承受更多壓力。第五,媒體選擇性報導,將少數爭議性案件大加渲染。

許院長認為司法仍要持續改革,現今重點在於提升裁判品質。許院長認為司改的光譜一端是司法獨立,目前已經改善很多。而另一端則是問責性要加強,法官的人事或評價,某程度要讓有民意代表性的機構參與,另外,若裁判品質不理想,應要有對法官究責之機制,現在有法官評鑑也重視法官風紀。惟針對有批評若「認事用法過於荒誕」,也該有彈劾機制一事,許院長認為「認事用法」任何人均難以介入,否則會影響一直以來努力建立的司法獨立。

四位院長分享完之後,郭代理校長請文學院、醫學院、工學院三位院長就司法改革相關問題進行交流。

醫學院張院長首先提出問題,其認為醫療與司法都與人民息息相關,而近來大家對醫療的認知改變,醫療糾紛越來越多,有些案件牽涉到司法。院長不樂見此種糾紛產生,醫療教育以病人最大福祉為考量,惟隨著社會發展與健保制度,人民漸漸將醫療視為理所當然,醫療結果若與民眾期望相左,就容易產生爭議。因為相關爭議而演變成的防衛性醫療是嚴重的問題,對人民與醫療體系而言是雙輸。張院長表示,就法界立場而言所有人都有過失責任,但醫生不能拒絕病人,且醫療過程有太多不確定因素,重大科別容易有糾紛者,從業人員都不敢放心從事,人民將會受到傷害。張院長認為醫界與法界要有更多溝通探討,希望可以拋出相關議題。

賴英照前院長針對此提問回復,曾有相關討論希望刑法部分醫療行為只處罰故意行為,賴前院長認為相關問題須多加交流,因此希望找對醫療案件有興趣、經驗之法官,與醫界多加溝通。賴前院長認為若法官能更了解醫療現場的狀況,對於醫師的辛苦更理解,在案件處理上會更為圓融。惟醫生可能也同時需要了解病人心情與痛苦,較能減少雙方衝突機會。賴浩敏前院長亦補充,司法特性之一是其專業性,若法官對醫療不了解,確實不好做出判斷,或許可加強醫療專庭,使法官具有更多醫療知識,則對案件掌握度將更高。

之後工學院陳院長分享,其看到社會上有許多聲音,如「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甚或「一審重判,二審減半,三審豬腳麵線」等,尤其擔任院長之後,發現許多法律案件,法官很仔細判斷,但相對所花時間越來越長。陳院長想藉此想請問,人民在審判過程中歷經數審級,時間花費過長,正義似乎難被人民感到伸張。另外陳院長請教關於政治人物案件的問題,判決結果讓常民眾覺得不服,因為某些人不斷上訴,而判得越來越輕,會使人民覺得有影響力者就不會被法律拘束。

許院長針對上述問題,認為案件久而未決是傷害公信力的嚴重因素,最近其請幕僚整理延宕甚久的案件,許院長覺得要提高司法公信力,針對久懸為決的案件要妥善解決。許院長曾召開全國司法首長會議,整理未決案件,雖然各法院院長不能插手個別案件,但要訂出對策處理此類案件。許院長認為針對複雜案件要盡量提供更多人手協助,但不能干涉個案,目前許多案件已經有清案狀況。而同一件案件來回更審也是重大問題,許院長認為司法金字塔化是有效解方,資源要集中放在離案件事實最近最清楚的一審。許院長另外說明,目前刑事訴訟法是複審制,一審對事實的調查可能會因上訴而浪費,故有計畫要修正刑事訴訟法,加強上訴二審理由。許多人認為在一審資源到位前,也難貿然提高二審門檻,惟院長覺得經過20年努力,一審應該已有足夠品質。

最後文學院黃院長發言,認為人民期待「正確的判決」。人民處理官司成本很高,裁判費、律師費都是人民真實的問題,因此信度與效度很重要,信度是正確度;效度是一致性,但一致性部分性在現實上似乎不夠有說服力。另外黃院長請教法官為何喜歡用拗口的文字書寫判決,若要跟人民站在一起是否應要用白話文呢?最後則是我國三審階段,人民難以知道進度,均要等判決出來才會知道。黃院長最後以「國王的新衣」與「皇后的貞操」比喻作為結尾,表示台灣司法的進步有目共睹,但很希望能更確實伸張人民正義。

許院長認為今日諸位院長提出的諸多問題,司法行政確實責無旁貸。判決白話文部分,已經是現在努力推動的。關於最高法院,案件量其實很多,目前案件量尚未金字塔化。而目前只有最高法院為限量分案,且每個案件檔案卷宗都非常多,很難加速進行。在此情形下,金字塔化還是關鍵,要嚴格維持三審的法律審,但目前上訴三審理由仍寬,為了維持裁判品質,效率就被犧牲了。

至於裁判一致性,許院長表示其目標是透過成立大法庭,以裁判方式統一見解,提升民眾對司法的信賴。另外許院長補充,目前刑事案件量刑也有不一致現象,民眾容易覺得不公平,司法院已成立量刑小組,希望修法成立量刑委員會。這些措施係為了要建立量刑的趨勢與範圍。

座談會最後由本院曾院長結尾,曾院長表示之所以邀請三位本校其他學院院長前來參加,正是希望由非法律專業人員之觀點反映對司法更多的意見。而司法改革是很困難的任務,對內有反彈對外也面臨壓力。曾院長認為大家可以重新思考,一直更審增加案件進行的時間是否就是保障程序利益呢?在此點上曾院長認為司法院金字塔化主張可供參考,效率對人民之重要性不容忽略,尤其在商事案件如併購案件,非常重迅速,但目前商事案件品質有時並不符合期待,是否是因為法治教育上集中在傳統民刑事法律?以及實務法官沒有足夠豐富的商事經驗造成?曾院長透過提出上述問題,希望大家持續思考司法改的議題,為充實的研討會畫下句點。